内容页搜索

一、农村驳岸

坛丘处于水网地带,外围圩90多公里,驳岸建设一直十分重视。明嘉靖二十三年(1544年),大旱,疏浚麻溪的同时修筑堤岸。清雍正八年(1730年),从吴县至秀水县10904.9丈的驳岸进行修建,坛丘段在其中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坛丘十分重视外河堤岸建设,1954年大水后,区域内的堤岸都加高加固。之后,每个村(大队)都负责各自地域做好堤岸修建工作。“文化大革命期间”,全公社沿烂溪的大队都修筑了块石河坡。80年代开始采用楼板筑河坡,像东屯村没有钱买楼板,干部群众就下水到麻漾里将冲塌的块石摸起来再修筑。90年代水灾频发,全镇干部群众每年在冬春季节大修水利。

199712月,全镇疏浚河道56条,修筑河坡35590米。199958日,在汛期到来之前在白龙桥修筑河坡1650米。

二、镇区驳岸

民国23年(1934年)大旱,坛丘港挖污泥修建驳岸。

19635月,修建莲云桥两岸的驳岸。下半年建明月桥,建筑两岸驳岸。1966年,疏通坛丘港,在明月南街建轮船码头,修建驳岸。19687月,清风桥桥面断裂,修桥、修驳岸。1977年夏,疏通坛丘河道,筑驳岸。1981年,修明月桥西南岸驳岸10米莲云桥东西两驳岸14.5米,桥堍驳岸6.3米。后一直小修小补。

1991年冬,全乡疏浚河道,加固圩堤,坛丘港也在其中。199710月,坛丘镇疏通银河桥东,银丝桥西的河道,开通岳祠漾两岸人行道并修建驳岸。